(一)內分泌腺(無管腺)
下視丘
位於第三腦室的底部,分泌釋放因子
刺激性釋放因子
生長激素釋放因子
甲狀腺刺激素釋放因子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
性腺刺激素釋放因子
泌乳激素釋放因子
黑色素細胞刺激素釋放因子
抑制性釋放因子
生長激素抑制因子
泌乳激素抑制因子
黑色素細胞刺激素抑制因子
腦下腺-內分泌的主宰
(1)位於大腦底部蝶骨蝶鞍內
前葉: 腺體部
中間部
後葉: 神經部
腦下腺後葉-儲存下視丘分泌的激素
ADH抗利尿素(血管加壓素)
(1)由下視丘的視上核製造
(2)作用於集尿管、遠曲小管增加其對水的通透性,使尿量增加,血壓上升,血管平滑肌收縮,增加滲透度
疾病:
(1)過多:SAIDH水中毒、低血鈉症
(2)過少:尿崩症
OT催產素
(1)由下視丘的旁視核製造
(2)刺激乳汁排出與子宮收縮
腦下腺前葉:
GH生長激素
(1)促進蛋白質合成
(2)促進肝醣分解,抑制蛋白質在組織間的利用,使血糖上升
(3)促進脂質分解
(4)延緩骨垢閉合
(5)促進肝臟分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
(6)生長激素的分泌以PM 11:00~AM 1:00分泌量最多,約在25歲時分泌量到達高峰,完成生長之後逐年遞減
疾病:
(1)過多:巨人症、肢端肥大症
(2)過少:侏儒症
TSH甲狀腺刺激素
促進甲狀腺素分泌
ACTH促腎上腺皮脂素
促進醛固酮、葡萄醣皮質酮(腎上腺皮質素)分泌
FSH促濾泡成熟素
男性:製造精子,並促使塞氏細胞(Sertoli cell)分泌抗苗勒管激素(AHM)、抑制素、活化素
女性:在卵巢中促使未成熟的濾泡成熟,並促使濾泡分泌抑制素來抑制FSH促濾泡成熟素持續分泌
疾病:
(1)過多:更年期、卵巢早衰
(2)過少:性腺功能低下
LH黃體成長素
男性:刺激睪丸中的萊氏細胞(Leydig Cell)合成睪丸素(睪固酮)
女性:使濾泡成熟形成黃體,並分泌黃體素、動情素,並刺激卵巢釋放卵子(排卵)
PRL催乳激素
(1)促使乳腺發育與分泌乳汁(不會使乳汁排出)
(2)雌激素、黃體素、多巴胺可抑制PRL催乳激素分泌
(3)若切除下視丘,會使PRL催乳激素分泌增強
GIH體制素
抑制GH生長激素、胃泌素、PRL催乳激素的分泌
MSH黑色素細胞刺激素
(1)刺激位於皮膚毛囊內的黑色素細胞,使髮色變黑
(2)懷孕時,體內高升的黑色素細胞刺激素、雌性素及黃體激素會產生色素沈著現象
松果腺
(1)位於第三腦室頂部
褪黑激素(黑暗荷爾蒙;Melatonin)
(1)由下視丘的視交叉上核刺激交感神經分泌
(2)可幫助入睡和治療睡眠障礙
(3)拮抗黑色素細胞刺激素→使皮膚變白
(4)調節晝夜節律
(5)性成熟與生殖
(6)抗老化作用
(7)增強免疫功能
甲狀線-人體內最大的內分泌腺
甲狀腺素(T3、T4)
三碘甲狀腺素(triiodothyronine ;T3)含有三個碘原子
四碘甲狀腺素(thyroxine;T4)含有四個碘原子
(1)由甲狀腺濾泡細胞分泌
(2)增加基礎代謝率(BMR)
(3)Tyr酪胺酸為其前驅物
疾病:
(1)過多:格雷夫氏突眼症、肌肉無力
(2)過少:呆小症、黏液水腫
降鈣素
(1)由濾泡旁細胞分泌
(2)降低血鈣濃度
副甲狀腺
升鈣素
(1)刺激蝕骨巨噬細胞活性,使骨格中的鈣釋放至血中
(2)幫助1,25-dihydroxyvitamin D(維生素D3)製造
疾病:
(1)過多:囊狀纖維性骨炎
(2)過少:鈣離子缺乏症(肌肉扭曲)
腎上腺
腎上腺皮質
醛固酮(留鹽激素;Aldosterone)
(1)作用於腎幫助鈉離子與水的再吸收,以維持血壓穩定(不作用於血管)
葡萄糖皮脂酮(Glucocorticoid)
(1)包含皮質固醇(cortisol)、可體松(cortisone)、皮質脂酮(corticosterone)
(2)可使體內進行糖質新生,促使肝醣合成、升高血糖
疾病:
(1)過多:庫欣氏症(月亮臉、水牛肩)、蛋白質分解過度
(2)過少:愛迪生氏症、黑色素沉著
腎上腺髓質
(1)由嗜鉻細胞組成與分泌,由交感神經節前纖維直接支配
腎上腺素
(1)促使脂質分解
胰臟
位於胃之後,從十二指腸位置往左延伸,位於脾臟右方
升糖素:
α細胞分泌,使肝醣分解,升高血糖
胰島素:
β細胞分泌,使肝醣儲存,降低血糖
疾病:
(1)過多:低血糖
(2)過少:
第一型頻尿糖尿病:胰島素無法分泌(兒童病患為主)
第二型肥胖糖尿病:胰島素分泌不足(大多數病人)
體制素:
δ細胞分泌,抑制壁細胞分泌胃酸、抑制生長激素釋放、抑制升醣素
肌餓素:
ε細胞分泌,作用於下視丘、促進食慾、刺激生長激素釋放、血管舒張
胰多肽
PP細胞分泌
胃
胃泌素
嗜銀細胞分泌,促進胃液分泌
十二指腸
胰泌素
刺激胰臟分泌富含碳酸氫鈉的胰液、刺激肝臟分泌膽汁
CCK膽囊收縮素
促使胰臟腺泡分泌胰液,使膽囊收縮排出膽汁,注入十二指腸
腸抑胃泌素
由脂溶性食物刺激而分泌、抑制胃腺分泌
心臟
ANP心房利鈉肽(血管舒張素)
(1)心房細胞分泌
(2)抑制腎素、醛固酮、ADH抗利尿素、血管收縮素 分泌
(3)降低血壓、並增加過濾作用利鈉離子排泄、口渴時分泌會減少
腎
EPO紅血球生成素
於組織缺氧時製造,增加紅血球生成提高運氧量
脂肪
瘦身素
作用於食慾中樞-下視丘.
睪丸
男性生殖腺
睪丸內含千條的曲細精管,可製造精子
在曲細精管間的間質細胞,可分泌睪固酮
睪固酮
由LH黃體成長素促使萊氏細胞(leyding)分泌睪固酮
抑制素
由塞氏細胞分泌,抑制FSH促濾泡成熟素
雄激素
睪丸間質細胞分泌(95%) + 腎上腺皮脂分泌(5%)
卵巢
黃體素(助孕酮)
(1)抑制FSH促濾泡成熟素、LH黃體成長素分泌,使濾泡無法成熟→無法排卵
(2)卵巢排卵時促使體溫上升
(3)於月經週期的分泌期,可使增生性子宮內膜轉變成分泌性子宮內膜,作為受精卵著床之用。
(4)促進乳腺腺泡發育成熟,作好哺乳之準備
動情素
使子宮內膜增厚,表現第二性徵,促使卵形成
鬆弛素
懷孕期間由黃體分泌
雌激素(雌酮、雌二醇、雌三醇)
所有雌激素皆由雄激素經由Aromatase轉化而成
(二)激素的組成分類
非脂溶性激素
胺類
Tyr 酪胺酸衍生: 腎上腺素、甲狀腺素
Trp 色胺酸衍生: 褪黑激素
蛋白質類(大部分激素)
如:胰島素、降鈣(磷)素、腦垂腺內激素(如:生長激素、抗利尿素…)
脂溶性激素
固醇類
如:腎上腺皮脂激素、性腺激素(如:睪固酮、動情素)
(三)激素的作用機轉
脂溶性激素:接受器位於目標細胞內,激素直接穿入細胞內活化基因(基因作用)
ex: 腎上腺皮脂素、性腺激素(如:睪固酮、動情素)
非脂溶性激素:作用於細胞膜上的接受器後活化腺嘌呤環化酶,腺嘌呤環化酶與ATP作用後產生cAMP來活化蛋白質激酶,蛋白質激酶作用後使受質進行磷酸化作用,導致離子通道蛋白的狀態發生改變引起激素作用(傳訊作用)
ex: 降鈣素、胰島素、生長激素、抗利尿激素…
例外:甲狀腺素為非脂溶性,但機轉為基因作用
(四)正回饋與負回饋
正回饋
產生的反應可加強最初的刺激作用,此種作用在體內較少
如:泌乳素、催產素
負回饋
產生的反應可降低最初的刺激,體內大部分激素都是負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