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腔
唾腺:分泌唾液
- 耳下腺:由舌咽神經(9)控制,分泌唾液、澱粉酶
- 舌下腺:由顏面神經(7)控制,分泌黏液
- 頷下腺:由顏面神經(7)控制,分泌唾液、澱粉酶、黏液
唾液:
- 將澱粉酶分解成麥芽糖
- 潤滑口腔
- 抗菌(內含溶菌酶)
- pH:6.35~6.85(弱酸性)
- 副交感神經興奮可增加分泌
▴副交感神經為第3、7、9、10對腦神經 + S2~S4脊神經
(二)食道
- 位於氣管後方,可分泌黏液幫助食物移動
- 食道黏膜層為非角質化複層磷狀上皮
- 內含2個括約肌:上食道括約肌、下食道胃括約肌
- 食道上半部的1/3為骨骼肌、下半部2/3為平滑肌
(三)胃
胃腺:分泌胃液
- 主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 壁泌酸細胞:分泌HCl和胃內在因子幫助維他命B吸收
- 杯狀黏液細胞:分泌黏液,保護胃部
- 嗜銀細胞:分泌胃泌素(gastrin),刺激胃腺分泌
- ECL類腸嗜鉻細胞:分泌組織胺,促進胃酸分泌
▴胃內在因子(GIF)
由胃的壁細胞分泌的醣蛋白,能與維生素B12結合成錯合物(對蛋白質水解酶有很強的抵抗力,可防止維生素B12被分解破壞)
▴胃分泌調節
頭期:見聞到食物後,經迷走神經(10)刺激分泌胃液與胃泌素
胃期:食物進入胃,刺激胃分泌胃液
腸期:食物進入小腸,刺激小腸分泌胰泌素、膽囊收縮素、抑胃胜肽素,抑制胃液分泌,避免傷胃
(四)小腸(十二指腸、空腸、迴腸)
腸腺:分泌腸液
腸液
pH 7.6的黃色液體
內含麥芽糖酶、蔗糖酶、乳醣酶、多肽酶、核醣核酸酶、去氧核醣核酸酶
→腸液無法分解蛋白質
▴小腸消化作用
分節運動:無法使食物前進,但可增加食物與消化液混合,增加黏膜接觸面積
蠕動:使食物前進
脂溶性養份吸收:由小腸絨毛內的乳麋管吸收
乳麋管→微淋巴管→胸管→左鎖骨下靜脈→上大靜脈→右心房
水溶性養份吸收:由小腸絨毛內的微血管吸收
絨毛微血管→肝門靜脈→肝→肝靜脈→下大靜脈→右心房
(五)肝 (人體內最大腺體;肝小葉為其基本單位;唯一有再生功能的器官)
功能:
- 分泌膽汁,儲存在膽囊,功能是乳化脂肪
- 分泌紅血球生成素
- 儲存肝醣、維他命A、B12、D、E、K
- 活化維他命D
- 進行醣質新生與克氏循環
- 製造肝素(抗凝血因子)
- 製造纖维蛋白原(凝血因子)
- 合成血漿蛋白,如:白蛋白
- 破壞衰老紅血球
- 吞噬作用(庫佛氏細胞-肝的巨噬細胞)
- 回收腸肝循環的膽鹽
(六)膽囊
儲存肝臟分泌的膽汁
受十二指腸分泌的膽囊收縮素影響,使歐迪氏括約肌舒張,排出膽汁
(七)胰臟
與膽囊從同一開口將消化液注入十二指腸
組成:蘭氏小島(1%) + 腺泡(99%)
蘭氏小島:分泌激素
α細胞分泌升糖素,使肝醣分解,升高血糖
β細胞分泌胰島素,使肝醣儲存,降低血糖
δ細胞分泌體制素,抑制壁細胞分泌胃酸、抑制生長激素釋放、抑制
ε細胞分泌肌餓素,作用於下視丘、促進食慾、刺激生長激素釋放、血管舒張
腺泡:分泌胰液
內含胰澱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核酸酶
→胰液無法分解雙醣、胺基酸
(八)大腸(盲腸、結腸、直腸)
盲腸: 人體的盲腸退化,作用並不明顯
▴中醫文獻《難經》稱之為「闌門」,是七沖門之一
結腸: 水分的再吸收主要位置、存儲糞便
直腸: 作用是積累糞便,末端由兩層括約肌組成,內括約肌(平滑肌)不受中樞神經控制,外括約肌(骨骼肌)可以受意識支配收縮或擴張
(九)飽食-空腹循環
吸收期(儲存葡萄糖)
以肝醣形式儲存於肝臟與肌肉,達定量時轉以脂肪方式儲存
吸收後期
肝醣分解,並藉葡萄糖-丙胺酸循環以丙胺酸之型式排除骨骼肌的氨,並換得葡萄糖
空腹期(48hr未進食)
肌肉蛋白分解,產生胺基酸,並使尿素增加
肌餓期(數周未進食)
節省蛋白質,並分解脂肪做為能量來源
▴酮體:人體在飢餓、禁食或某些病理狀態(如:糖尿病)下,體內缺乏足夠的葡萄糖供給能量需求,為了維持血糖濃度的穩定,因此體內的糖質新生作用活化由肝臟分解脂肪產生的替代性能量來源,包括:乙醯乙酸(尿液中主要的酮體)、β-羥基丁酸(血液中主要的酮體)、丙酮(呼吸中主要的酮體)